昨晚在Clubhouse,有朋友問道,「怎樣是一個好人?」這真是一個大哉問。
或者說,這個問題的本身常常就是一個迷思。
薩提爾說,期待有三種型別,一是對自己的期待,二是對他人的期待,三是他人對我的期待。
其實關於什麼是「好」,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。
所以,好或不好,沒有甚麼絕對的標準或條件。
唯一要注意的是,那個好,不是「期待」的好。
也就是說,我說的「好人」,不是期待自己成為好人,不是期待他人成為好人,不是要去符合他人對我所期待的那個好人。
具體一點好了。
「我覺得我講話太直,容易傷人,所以我要改掉這個壞毛病,這樣我就能成為更能溝通的好人」,這個叫做對自己的期待。
所以,這句話的意思是,我不夠好,我要改進,成為我期待的那個「好人」。「他就不能好好說話嗎?就不能用溫和一點的口吻來溝通嗎?如果他口氣好一點,那我說不定就願意了。
這麼兇巴巴的,我才不想聽他的咧。
這個叫做對他人的期待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他還不夠好,如果他能夠改進,他就會成為我心目中的「好人」。
「有人跟我說,如果我講話可以多想想再說出來,或許別人比較聽得進去。
原來在別人眼裡,我是一個不懂得修飾言詞的傢伙。
看來我要多注意一下自己的發言,先想過再說,考慮聽的人的感受。這樣,大家應該會更接受我。」
這個就叫做他人對我的期待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在他人眼中我還不夠好,如果我能改進,我在他人觀感裡就可成為「好人」。
OK,以上,都不是我說的「好人」。
這樣解釋好了,當我們期待成為好人,那意思就是說,我先做了一個決定:「我現在還不夠好」。
換言之,此時此刻,我對自己的認識是帶有批判,帶有罪疚感,帶有匱乏。沒錯,我要成為好人,因為「我不夠好」。
我所謂的好人,就是不再有「我不夠好」的這種感覺。
當我們發現到一個真相:「我是好的」「我完整無缺」「我沒有罪」,處於這種狀態,打從內心喜歡自己,這就是好人,一個「好」的人。
「我是好的」?「我完整無缺」?「我沒有罪」?這怎麼可能!如果你心裡有這個疑問,那不妨回想一下你出生的那一刻。
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,沒有語言,沒有概念,沒有思想,此時的你是不是完全沒有好跟壞的分別?此時的你,有任何的「不好」?
此時的你,難道不是完整無缺?
此時的你,又有什麼罪呢?
因此,你的生命中,確實是有那樣「完好」的一刻。
做一個好人,意思是說,讓我們憶起曾經的那一刻,那樣純粹完整美好的一刻。
記得它,然後我們就能在生命的任何時刻,就算是面臨著糟糕的情境,都可以選擇讓自己回到那個狀態。
做一個好人,不是「期待」中的好人,而是當下,選擇接納自己,尊重自己,放手讓自己自由,感受自己的存在,真正的愛自己,然後真正的愛別人。這樣的選擇,會讓你投射出沒有壞人的世界。
當你的世界沒有壞人,你就是真的成為一個好人了。

十多年前踏入療癒之路,從一個極端上腦的麻瓜,到重新學習感受自己的感受,直到終於能稍微放下小我這套盔甲,才明白原來「給出」一直都是天命,目前已是退休人士,大部分時間都是為「療癒」服務。